您现在阅读的是
稻米文学www.daomitxt.com提供的《[水浒]掀翻大宋》210-220(第12/13页)
有无,目前也没出什么大事。
潘邓把信放好,又拿起徐宁给他写的信。
其上果然说的是种老将军一事,上写河间紧邻雄州,自从童大王到了雄州府,掌管一地军事,也曾派他援助北军。
而他因缘际会,结识种老将军,颇受种老将军看重,也知收复燕京一事种老将军并无过错,今闻老将军被怪罪,心中难平,问潘大人此事是否还有转圜的余地。
潘邓又是一声叹息,拿了信件去老师府中。
陈文昭看了一遍说道:“我记得这个徐宁,当初还是我写信为他转圜的,如今他也去了河间府一年多了。”
陈文昭想了想,“此事既然是陛下亲自下令,便不光是治罪老将,也是为北伐失败找个理由。”他把那封信收起来,“……此时不好说,不过过个一年半载,再旧事重提,就容易了。你不必惦记了,如今圣上叫你南下宣抚一方,且专心平乱,恢复生产吧。”
潘邓点了点头,从老师家里出来之后,又去了师叔家。
徐观得知师侄才在汴京待了一个多月就又要离去,还是常驻江南,宣抚一方,哪里舍得,却又知不能耽搁大事,只能宽慰道:“你放心到江南去吧,我每过两个月,就去找你。”
潘邓听了连忙说道:“师叔也有正事要忙,怎能为我抛下……”
徐观拇指抚过他的嘴唇,叫他把话咽在肚子里,沉默半刻,而后说道:“我才是不能为这俗事抛下你,我常听闻一家人要中庸调和,你是个为国的性子,那我得为家才行。”
潘邓听他这样说,只觉得自己作为师叔的家,真是十分幸福了,便不自觉把脑袋靠在他胸膛上,好叫他把全家抱在怀里。
潘邓与观哥儿恋恋不舍诉了一夜衷肠,等到红烛燃尽,香烟飘散,这才相拥睡下。第二日一早潘邓便要启程,徐观给他收拾好了随身带的小箱,两人依依惜别。
出发之前潘邓依旧先去了皇宫。
赵佶也已在殿中等待,见了潘卿家到来,叫张宝拿了两木箱给他,“此去路远,赠金五百两,愿卿家路上保重。”
潘邓谢恩。
张宝又拿了一块匾额,上面是皇帝御笔,上书“抚乱安南”。
赵佶看着面前的年轻人,犹记他当初刚到汴京来时,还是小少年模样。之后替他出使北境,又东平梁山,南伐方腊,如今已是可信赖的重臣了,他说道:“到了江南,替朕固守一方,莫负朕之所托。”
潘邓领了牌匾,谢恩离去。
*
赵佶送别了重臣,心中虽有几分慰藉,但仍是忧心忡忡,南边潘卿家去了,他这心里就放下了,可是北边要如何是好?
可没等他忧心多久,北边突然传来新消息,耶律延禧返回燕京,收复燕京州县,耶律淳派人拦截,将他打跑,却没想那耶律延禧逃跑不久,耶律淳死了!
第220章 再次北上
“什么?耶律淳死了!”童贯睁大了眼睛看着宫中来传信的小黄门,不可置信,怎么他们刚一回来,耶律淳就死了?
那他当初费劲找理由找替罪羊南归算什么事?干脆在河北再挺半个多月,趁着耶律淳已死,燕京群龙无首,一举越过白沟,攻下燕京城呀!
“唉呀!造化弄人呀!”蔡攸也是好一通抱怨,“就差这半个月!枢密使回来早了!”
人算不如天算,童贯心中呕血,谁能想到这事这么巧?
他两个跟着找来的小黄门一同去了皇宫,眼见着朝臣也往宫中赶去,殿内早已吵嚷一团,主和派锐气大减,主战派隐隐站了上风。
“太祖曾经就想收回燕云十六州,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!此乃祖宗之言,只想着求和的人,莫不是忘了祖宗!”
宇文虚中气势丝毫不若,“大宋与辽国签订协议,也是祖宗所签,之后百年之间不见战火,而现在我朝鄙弃盟约,主动出战,岂不是趁火打劫,令人不齿!”
杨戬也不甘示弱,对着宇文虚中那张老脸吼道:“之前澶渊之盟,那是委屈求和!当时宋辽实力相当,彼此不能奈何,可现如今的形式,辽国垂危,耶律延禧出逃,耶律淳已死,而我们中原却有大宋男儿铮铮铁骨!敌弱我强,正是天赐良机!此次若再错过,哪里还有这么好的机会?若是因你几个怯战畏战,而不能完成先祖遗愿,我看你几人死后有何颜面见列祖列宗!”
余深听杨戬吼得震天响,皱了皱眉,但他也是主张此时趁机收回燕京,便说道:“燕云十六州自古就是中原王朝御敌要塞。自从石敬瑭失了此地,中原失了天险,北疆游牧铁骑得以长驱直入,直逼中原腹地。辽国铁骑不过两三天便可兵临开封城下!”
他环视众人,“……是以北疆几无险可守,我朝何以冗兵?又何以怯战?皆因于此!北疆无险,不敢不养兵;养兵而不敢轻战,盖因战必胜,不胜则黄河不保!我朝终日困于夹缝之中,喘息难安,裁军裁不得,打仗打不得,何其可怜!如今终于逢此良机,还管什么仁义道德?收复燕京才是重中之重!”
范致虚此时却叹息一声,而后说道:“收回燕京又能如何?没了辽国,还有金国虎视眈眈,与金结盟,无异于与虎谋皮。他们比辽国更加野蛮,辽国若是灭亡,安知下一个是不是我们?诸君须知唇亡齿寒……”
王黼嘴角一歪,哼道:“金国与我大宋多次互通有无,乃是带着诚意而来。反观辽国……当年的大辽,给我朝多少耻辱?我大宋有多少无辜百姓死在辽贼的铁蹄之下?辽君为君不仁,征伐无度,滥杀无辜,如今社稷不保便是他们的报应!恶事做尽,自有天来收他,此正是我大宋的好时机!”
户部王尚书急道:“你说得轻松,打仗要多少银钱?花费多少人力物力?一场战事,死伤无数,到时候都要算到百姓的头上!如今国库那还有钱去打仗?民力竭矣!诸公倒是只要动动嘴皮,好不惬意!”
宇文虚中也帮腔,“北伐北伐,已伐了几多遍了?童贯不是没去过北面,之后呢?除了把钱都花了,一块地方也没打下来!还要拿多少钱去填这个无底洞!”
话说到此,他瞥见童贯和蔡攸两人已经到了殿中,正斜眼看着他呢,他伸手一指,“童贯,你来说还要不要攻打燕京!”前几日这姓童的刚灰溜溜回来,看他还有什么脸面再提北伐之事!
童贯听了宇文虚中之言,拱手面向陛下,“耶律淳身死,此乃天赐良机!仁宗皇帝,神宗皇帝为了收服燕云十六州花费了多少心血,最终却成果惨淡。可如今局面,只要我大军北上,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燕京!此乃上天垂怜,感念道君皇帝好生之德,陛下万万不可错失良机!”
朝臣都诧异地看向童贯,宇文虚中气急败坏,“童贯!你好厚的面皮!你让人打得夹着尾巴回来,竟还有脸再提北伐之事!”
朝堂之上又开始吵吵嚷嚷,争议不断,赵佶没有办法决断,只能将此事容后再议。
争来争去,也没见有个人能把这事定下,赵佶叹了口气,回到自己的寝宫里,神情有些郁郁。
大臣们天天站着说话不腰疼,却没人能拿主意,整天引用圣人之言,搬出太祖太宗,嚼不完的舌根,就会合起伙来对付朕,真到了做决定的时候,怎么没人说话了?
不还得等着他拿主意!
他心中烦躁,从寝宫走到明堂,又从明堂回来,走到御书房中,看着自己这些年编撰的书籍,从《大观茶论》看到《政和圣济总录》,再从看到《政和五礼新仪》看到《道藏》。还有些没编完的《宣和书谱》、《宣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【
稻米文学首页 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