稻米文学 > 古代言情 > [水浒]掀翻大宋

340-347
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
您现在阅读的是稻米文学www.daomitxt.com提供的《[水浒]掀翻大宋》340-347(第4/11页)

,那国界线要北去多少里?又要征战多少年?”

    这怕是把燕云十六州都夺回来都不成,起码要打到原来的辽上京巴林左去,可那鬼地方更是死冷寒天的,还全是辽人,要它作甚?这怎么刚一登基,就如此穷兵黩武!

    马扩叹了口气,“劝也劝了,谁能劝动陛下?陛下的性子太师是知晓的,但凡陛下认准的事,十头牛都拉不回来!”

    马政也说道:“朝中那些大臣起初也不同意,轮番相劝,陛下说一句‘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’,那些个人就抹眼泪不出声了,叫唤着什么‘天生潘氏,社稷长存!’、‘臣虽老矣,愿同陛下一同守国门!’,之前的事就不再提了……没办法,只能这样了。”

    陈文昭愣了一会儿后叹气说道:“早年他还没发迹的时候,我叫他去大金,回来路过宋辽边界,他回京就与我就感慨连连,言大宋无国防而不得不养兵,以致国家冗兵;养兵却又不能战,只因战必需胜,败则直接退到黄河以南。不得不养兵,养兵却又不能战,边境百姓时不时被辽国那些士兵打谷草,泱泱大国沦落到如此境地,何其可怜……当时我以为他是真明白了,却没想到,他是真明白了……”

    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,何等豪迈!这种话也就只有他那小学生能说得出来了!

    陈文昭哑然一笑,潘邓如今已不是小学生了,是个一统天下的君王了。

    “罢了,你们那大越君臣都商量好的事,我这个外人就不置喙了,既然如此,你两个好好劝董大王吧。”

    马扩连忙说道:“太师也帮我等劝劝董大王……”

    马政也说道:“陛下并没有强行夺取燕山的意思,平日里提及董大王,依旧以兄弟相称,若是董大王不弃,仍愿封国公!如今大越收复中原,也只有林关两位将军加封国公,陛下实无强取豪夺之意……”

    陈文昭摆摆手,“我都知道,你两个先去歇息吧,今日你们到来,待会儿董大王怕是又要招人议事了。”

    马政父子两个当即告退,陈文昭则去了王府议事堂。

    封地之内官员虽不似朝廷一般齐全,但该有的近几年陆续也都有了,董平坐在主位上,一群官员在底下站着,吏部老司曹苦口婆心,“……见好就收吧大王,那潘邓眼见着就是有图谋天下的野心,咱们能怎么办呢?难不成真和他抗衡?抗衡不了呀!”

    董平黑着一张脸。

    去中原出使一趟又返回的齐强也说道:“大王不见呼延家和杨家将也归顺了?这是大势所趋,智者皆知顺势而为!”

    董平可算找着了发火的人,站起来大骂:“你闭嘴!要不是你回来之后说些什么大越乃是天命,上天示警,又有长虹贯日,咱们这些人哪会如此怯战!”

    他看向屋内群臣,“如今无论敌我双方是个什么形势,诸位连一战的决心都没有吗?就这么缩在燕山府任由他潘邓觊觎!白白矮了他一头!”

    堂中人皆无言。

    董平又问郭药师此事如何,郭药师依旧是原先打算,“大王要是不服他,我也不服!大王若要发兵,兄弟跟着你干!”

    董平这才算是喘匀乎一口气。

    他又问群臣,“诸位都是通晓大义之人,难不成不如一介武夫?为何不像郭药师一般?”

    群臣也不知该说什么,一人叹息一声说道:“常言道势有大小,力有强弱,这世上诸般事强求不得。诸位跟在董大王身边数载,一心望燕京安顺,大王平安,大王且三思,还是顺应天时吧……”

    眼见着董平又要发火,陈文昭此时说道:“大越皇帝送来请柬,邀大王沧州一叙,大王既然心有犹豫,不如一见,我料他既然派使者来相请,必也不会趁人之危……”

    此话一出众人都赞同,董平眼看着是难从这群白吃干饭的人口里听出什么好话了,天色已晚,自回寝宫安置。

    大宋朝崇德帝姬赵兰茁听了此话却惴惴不安,“不能去!那些官员说到底也是看重自身,哪个会管大王的死活?大王无论是归降还是力抗,燕山不管能否保住,那些官员又有什么损失?就算真到了大越朝,皇帝为了笼络人心,也不会亏待他们!”

    赵兰茁心里焦急,坐到丈夫身边,给他倒了茶水,“……事不关己,不关他家族荣辱,不关他一姓兴衰,他们自然不理,竟然还叫大王去见那大越皇帝,其心可诛!大王万万不可去!”

    董平也叹了口气,“事到如今,我又能如何呢?难不成真叫我燕京十几万兵跟我去厮杀吗?”

    赵兰茁也愣住了,说实在的,她也不知该怎样才好,只是觉得皇帝不可信,此行不会平安,她愣愣说道:“……他篡夺神器,如今都坐拥一国之地了,又为何要在乎这三瓜俩枣?竟一点活路都不给吗!”

    董平没答话,只是问道:“依你来看,咱们昶儿能继承我的衣钵吗?要是我此番起兵,能搏得一线生机,等我百年之后,昶儿能继续统领一地将士,做这燕山王吗?”

    赵兰茁沉默了,董平又说道:“又或者咱们再往北走,往巴林左那边去?”

    赵兰茁哭着说:“是不是又是那郭药师撺掇你的?走那么北,岂不是要我等背井离乡?昶儿也不能在那种地方长大呀!真要去了那不经汉化的地方,时日久了,岂不成了北狄!你别想带昶儿去那种地方,我不同意,我就是死也不同意!”

    董平叹了口气,“罢了罢了……”

    *

    十月初五大越国庆,十月初七沧州阅兵,晚的两天是做什么?乃是沧州府等待附近几地来的游客。

    没办法,各地百姓呼声太大了,头一次放带薪假七天,加上每旬例行休假两天,足足九天!这九天用来做什么?当然是去沧州游玩一番,看大阅兵!

    和国庆阅兵撞上日子的还有东平府足球争霸赛初赛的选拔,自从早些年办球赛尝到了甜头,东平府就规范了标准,初赛十月份,决赛来年三月份,一切都以当今陛下当年在东平府做押司官时候组织的球赛事宜为准!

    天下一统,南北即通,终于能过上太平日子了,老百姓出游热情高涨,可算是体会到了大宋末年还没衰落时那种盛世之感了。

    大运河来来往往大船穿梭,带来南北各地游客,沧州府尹胡铭锋在府衙里面对照着舆图划拉,“这几天的脚程,南至燕山府,北到大名府……甚至说是开封府都能有人来!我沧州必定人满为患!唉,可惜路程太远,不然要是再缓几天,让江南人都来到咱们沧州,咱们可就赚翻了!”

    通判大人咳嗽两声,提醒府尊大人注意言辞。

    胡铭锋还是觉得激动难以自抑,左右踱步,“我早年就听过东平府办球赛,又卖门票又贴广告,吸引了多少游客?叫府里的百姓增长多少收入?又叫官府增长多少税收?那东平府原来听都没听过的小府,就靠着球赛,几年之间就成了北方鼎鼎有名的大府!”

    他拉着通判大人,“……如今大江南北何人不知东平府?陛下所做之事真是开创先河!我熟读陈老大人《治平杂录》,就为了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做出这等了不得的事!今日到沧州为一府之尹,还以为这偏地方干不成诸般事,却不料峰回路转,陛下要来沧州阅兵!天不弃我沧州府!”

    他赶紧一通安排,“陛下行宫准备好了吗?”

    府中衙役答话,“早已准备好了,柴大官人家人早一个月就搬到乡下去了,宅邸空着教咱们的人检查了许多遍,又添置些南边的小盆景,上好的熏香,丝绸的被芯子,缂丝的床帐子,保管咱们陛下住得舒心!”

    胡铭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
稻米文学首页
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

阅读页设置
背景颜色

默认

淡灰

深绿

橙黄

夜间

字体大小

稻米文学   百度   搜狗搜索   必应搜索   神马搜索   360搜索   今日头条

稻米文学|全本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