稻米文学 > 古代言情 > [水浒]掀翻大宋

190-200
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
您现在阅读的是稻米文学www.daomitxt.com提供的《[水浒]掀翻大宋》190-200(第7/13页)

!”

    李邦彦心中稍安,深深一揖:“殿下英明,万昌业若能得殿下相助,必能洗清冤屈!”

    李邦彦出太子府时已是黄昏时分,他乘着小车回到家中,颇有些闲适自得,此事太子出面,便已成功了一半,足够扭转乾坤。

    朝中不知怎的,来讨好太子的少之甚少,尽是些蠢人,不趁这时候结交太子就算了,竟还有押宝押到三皇子楷头上的,啧啧,真是愚不可及!朱太子妃已诞下皇孙,太子之位非长子桓莫属,此时不来巴结,却处处得罪,真以为自己屁股下的位置能一坐两朝?等到太子即位,朝中那些蠢货一个个就等着倒霉吧!

    如今大事已定,这封状纸呈上,就算不能彻底扳倒潘邓,也能让他在皇帝心中留下一笔,到时候南下之事就好做文章了。李邦彦哼着小曲回了家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陈文昭却坐着马车进了皇宫。

    陈太师一路走到延和殿,皇帝见他来了,叫张宝赐座,问了一早想问的话,“我若叫太子南下查案,太师以为如何?”

    陈文昭沉吟片刻,而后拱手道:“太子殿下天资聪颖,仁德兼备,小小年纪有圣明之像,若能南下查案,确是一次难得的历练,然而……”

    赵佶问道:“太师有何顾虑?”

    “……然而南方局势复杂,白莲教未平,此案若真如陛下所想,又恐牵涉甚广,非一时可解。太子殿下虽才智过人,但毕竟年少,未曾经历大事,若贸然南下,恐有不妥……”

    赵佶听罢,眉头微皱,手指轻轻敲击御案,“太师所言极是……只是太子终究需历练……”

    陈文昭见此,知皇帝心意已决,便拱手说道:“臣以为太子殿下若南下,需有得力之人辅佐,陛下可挑选几位老成持重之人随行,既可护太子周全,又可助其查案。此外,陛下可先召集群臣商议,探明众人之意,再做定夺。”

    赵佶闻言露出一丝笑意,点头道:“太师思虑周全,朕心甚慰,既如此,便依太师之言,明日早朝,朕与众卿共议此事!”

    第196章 何人南下

    皇宫外夜色渐深,陈文昭出宫之后去了徐宅,见了师弟叹息两声,“太子南下,可要苦了你师侄了。”

    徐观说道:“太子本就看你陈党不顺眼,不知要怎样为难你这太师学生呢。”

    陈文昭见师弟不搭茬,只能又叹:“……兼之南方未定,白莲肆虐,你那小师侄一边平乱,一边还要费尽心思保护太子周全,迎来送往,招待钦差,一个不慎,便遭弹劾,这可如何是好?”

    徐观摇摇头,“此乃无可奈何之事,正所谓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,党同伐异,休戚相关。太师不蒙太子青睐,犹如树倒猢狲散,学生何所依托?实乃无计可施,无可奈何也。”

    “休要说风凉话!”陈文昭怒道:“太子南下,你去和他说和,一同前去!”

    徐观沉吟许久,“不若师兄腾挪一番,将师侄召回京师吧。”

    陈文昭说道:“哪里是我想把他挪回来就能挪的?南边白莲教未平呢!”

    徐观呵呵道:“适可而止罢,如今白莲教未平,师侄便屡遭弹劾拥兵自重,哪日一平江南,怕是要被弹劾割据称雄了。”

    陈文昭气了个仰倒,一拍桌案,指着徐观说道:“以后没你这个师叔!”说完愤然离去。

    *

    第二日一早,诸公在殿门外等待皇帝到来,自发列队排排站,陈文昭身穿紫袍,站在文官队伍第一个,神情严肃不语。李邦彦站在离太师几步远的地方,背着手神情倨傲,一副自得意满之态。

    此时有小黄门匆匆走来,将李相公带走,李邦彦不知所以,跟着小黄门七拐八拐,到了个避风处,太子殿下正在此等待。

    赵桓见了李相公便说道:“昨日之事我又仔细想了想,还是不能如此草率。”

    啊?李邦彦再不复悠然之色,大为吃惊,事到临头,怎么突然反悔?堂堂太子殿下,为何如此反复无常!

    李邦彦急切问道:“殿下顾虑何事?”

    赵桓说道:“那万昌业业已伏法,今日正午便要处斩,若他真无罪,父皇又怎会判他有罪?孤……孤不愿违背父皇之意。”

    “唉呀!”李邦彦急切地说道:“殿下,此事关乎人命,岂能因一时犹豫而误了大事?江南一事,事有蹊跷,万昌业一事也许有冤屈,朝中上下皆畏惧太师而不敢言,殿下身为储君,若再因畏惧陛下之意而袖手旁观,岂不令天下人寒心?”

    赵桓神色犹豫,低声叹道:“李相公所言,孤岂能不知?只是父皇一向威严,孤若贸然上奏,只怕触怒龙颜,反而不美。”

    陛下有什么威严的?陛下是多随和的官家!李邦彦心里着急,面上不显,上前一步,语气坚定说道:“殿下,正因陛下威严,才更需殿下以仁德之心进谏。陛下虽威严,却也明察秋毫,若殿下能以理服人,官家未必不会重新审视此案。况且,殿下若能在此时挺身而出,不仅可救万昌业一命,更能彰显殿下仁德之心,赢得朝野上下敬重呀……”

    赵桓听罢,神色稍缓,但仍有些迟疑:“可……可此事牵涉甚广,孤若贸然上奏,只怕引来非议。”

    李邦彦语气更加恳切:“天下之事岂能尽如人意?但求无愧于心!万昌业一案,若真有冤屈,殿下今日不救,他日史书之上,殿下又将如何自处?殿下若能在此刻挺身而出,不仅是为万昌业伸冤,更是为天下苍生立命!”

    赵桓沉默片刻,终于缓缓点头:“李相公所言极是,孤今日便上奏此事。”

    李邦彦心中一松,连忙拱手道:“殿下英明!臣愿跟随左右,为殿下分忧!”

    二人说定了,紧赶慢赶地赶在最后进了大殿,又越过众人往前走去,恰好皇帝已端坐主位,见了他两个招呼道:“快往前来。”

    众人给李相公和太子让了位,一班人站定,这才开始上朝,讨论一干事宜。

    半个时辰过后,寻常事说罢,赵佶目光看向陈太师,暗示他挑起太子南下一事的话头来。

    陈文昭接到暗示,刚要上前,却没想太子先人一步,拱手说道:“臣昨日收到一份状纸,状纸中所言之事,关系重大,儿臣不敢隐瞒,特此上奏。”

    赵佶没料想太子有事奏,问道:“何事如此要紧?”

    赵桓说道:“此状纸乃大理寺监牢中万昌业所写,他状告广德军节度使潘邓在苏州滥杀无辜,无令处斩士兵,且私造兵籍,藏匿兵力,蓄意谋反!臣垦请父皇重查此案,以明真相!”

    此言一出,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。

    赵佶心中亦是一惊,他心中虽已认定潘邓为股肱之臣,但自古帝王皆以谋反为大忌,这两个字叫太子这样当堂指出,言之凿凿,他一时间竟有些恍惚,动摇几分。

    然而赵佶心中仍有一事不明,他微微皱眉,正欲开口询问,已有人抢先问道:“殿下,此状纸从何而来?万昌业身在狱中,又如何能将状纸送到殿下府上?”

    太子早已有所准备,面不改色地答道:“乃是万昌业托人送到我府上。他虽身陷囹圄,但心怀冤屈,故冒死托人将状纸递出,望孤能为其伸冤。”

    此言一出,殿内群臣面面相觑,显然无人相信。万昌业身在狱中,此前又没来过京城,如何有人脉能托人将状纸送到太子府?众人目光在殿中扫视,八成是李邦彦从中斡旋,请太子出面!

    这个李邦彦!

    白时中上前一步,拱手道:“陛下,广德军节度使潘邓乃忠勇之臣,当日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
稻米文学首页
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

阅读页设置
背景颜色

默认

淡灰

深绿

橙黄

夜间

字体大小

稻米文学   百度   搜狗搜索   必应搜索   神马搜索   360搜索   今日头条

稻米文学|全本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