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阅读的是
稻米文学www.daomitxt.com提供的《[水浒]掀翻大宋》270-280(第6/13页)
赵构本就惧怕金人,此时更是被吓破了胆,连夜收拾行李,也不管那潘邓是真心还是假意了,左右扬州城是他大宋领土,他是大宋皇帝,有何不能到南边去?
赵构妻子都已在上回金人围城之时被掳走,此时孤家寡人一个,只带着自己亲信大臣连夜出逃,马车狂奔,一夜便走了百里,直奔扬州城而去。
不过几日功夫,赵构一行人便抵达了扬州城外,早有书信送到扬州府,守城士兵见是皇帝驾到,慌忙打开城门,迎圣驾入城。赵构进城后,立刻下令加强城防,同时下令各地的勤王兵马,望他们能尽快赶来救援,把金军拦住在淮北,莫要使金军到达淮南!
然而金军如同以往一般,来势汹汹远超宋军想象,兀室和粘罕两路大军猛攻,如同利刃一般直插宋境。兀室一路势如破竹,营平滦三州的守军与常胜军拼死抵抗,但金军料定他燕京兵力不足,兀室率五万兵马,大军压境,终究让燕京坚壁清野,死守城门不出。
粘罕更是狡猾,直接绕过沿途的城池,直奔大名府。大名府的守军本就没有准备,再加上畏惧金人,很快就被金军围困,大名百姓苦不堪言,唯恐城破人亡。
第275章 御驾扬州
皇帝等人一走了之,可大明府也要有人守城,张叔夜眼看着御驾南下,一去不返,自己心中不知作何感想,却也只得重整精神,领军守卫首都。
粘罕到达大名府城楼门下,叫使者送书信进城,言辞之中有十分讨伐之意,意欲叫赵氏不战而降,免得刀兵相见,届时不光赵氏灭族,更有屠城之祸矣!
张叔夜却并未畏惧金军,一来皇室不在此,凡事由他大名留守做主,政令通达,军民共同抗敌,此地又有存粮,撑过一两个月不在话下;二来有上回围汴京城之际,潘邓梁山军金玉在前见,他亲眼得见汴京守城之战,心中自也不觉得金军难以战胜。
因此他先是好生招待了来使,与其谈到大宋与大金从前乃兄弟之国也,从古至今,圣君以仁为怀,未有一个仁君会将事做得如此决绝。而大金既然有强国之威,何不效法古之贤君,施以慈心?如今我主已退守大名,尔等竟要如此赶尽杀绝,苦苦相逼,此岂能服天下?
使者回归金营之后再没来信。张叔夜也不理其他,只一心整军,主持城防。他城中有禁军三万,又有百姓一心拒敌,不惧金军来袭!
金军见城中不投降,便也不再交涉,直接命士兵猛攻大名府南城门。张叔夜带领军民百姓死守城池,又识破金军前后夹击之计,一直到五日过后,大明府城坚若磐石纹丝不动,张叔夜却觉察出一丝不对劲,登城中高楼远眺,忽然反应过来,“糟了,皇帝!”
他说怎么这回金军南下攻势远不及上回,比起上次围攻汴京来说,此回火力尚小,只点到为止。他原以为是金人还有劝降之意,可如今反应过来,八成是粘罕此人佯装围攻大名府,实际早已得知消息,领大军南下直追皇帝去了!
“唉呀!”张叔夜心急如焚,就要带兵出城,领兵南下解救皇帝。收整兵马之际,却被大名府百姓得知此事,纷纷去军营围堵张相公。
“相公只知救皇帝,你若走了,这大名府该如何是好?”
“朝开城门,夕大名亡矣!大明百年之城,怎可毁于今日?望相公仁爱之心,莫要如此行事呀!”
一官府小吏更是指着相公府叫骂道:“康王不来我大名府,此地依旧安乐!如今他来便来了,可来了又要走!他一走了之,却叫我等承金军怒火,替他去死吗!”
张叔夜怒道:“何人扰乱军心,说此大逆不道之语,拖出去砍了!”说着环视左右,一边侍从赶忙出列,“大人息怒,如今大敌当前,何以不退敌兵而先斩自己人?此亲者恨而仇者快矣,不若先将此人关押,留战后处置!”
张叔夜愤怒挥袍,“看在众人求情,饶你一死!左右与我押下,痛打八十杀威棒!”
旁边人看了都心有戚戚,再不敢多言了。大名府尹杜充说道:“相公自去做大事,大名府留我等留守,必万无一失。”
张叔夜看了看杜充,踌躇一番说道:“府尹公事繁忙,尚要安抚百姓,我已派李纲留守大名,军事由他统领。”
杜充愣了一下,而后说道:“此也是应有之义,我与李相公自当协力同心,共守大名。”
张叔夜花了一夜时间整军,天明时与李纲交代道:“杜充此人好大喜功,生性残忍,往常皇帝在此,他只做大名府尹,并不打紧。可如今你二人共同留守大名,切记凡事你二人相商,若事有不决,请奏扬州,不可轻断。”
李纲听命,留五千军士守城。八月二十日天明之时,一声号令,大名府城门大开,宋军出城讨伐。
金军原见大名府坚壁清野,城门紧闭,根本没想宋军还要反击,是以并没防范,被突然开城门的宋军打了个措手不及。
两军刀兵相见,征战不休,到了傍晚,余有两万士卒奔袭出城,共同随张相公南下。
此时包围大名府的乃是金大将阇母,他见主力军已逃走,并没立即跟上,而是给南下的粘罕禀报军情,并且迅速收整军队,打算在元帅下令之前,攻下此府!随他一道远路而来的士兵也该劫掠一番以充军资,安定人心了!
*
张叔夜疾驰南下,就怕金军此时已经到了扬州府,把皇帝擒住了,这可是赵家最后一根独苗了!皇帝若身死,社稷真亡矣!届时中原无主,天下大乱,不知还要再乱上几百年,乱世重启,汉族苦矣,百姓苦矣。
他一路紧赶慢赶,还没到徐州之时便已打听到金军踪迹,斥候官骑马来报,“相公,相公!打听到了!金军被截留到了徐州府,乃是沛县与芒砀山两地百姓义军,名叫义勇军的,听闻金军劫掠,自发保卫乡里,与金军抗衡,而后徐州守军守住城池,金军绕路不过,停在微山湖边,已有两日了!”
“唉呀!”张叔夜喜不自胜,“我大宋还有如此义军,真朝廷之福也!如今金军停留在徐州,我大军人马赶上,拖延他两月不在话下,朝廷只再派一队人马驻守淮南,不叫金人渡河,时日一长,金军自不战而败,如此一来,社稷可保!”
如今虽兵马不丰,却还有一拖字决可用,没见那金军在大宋境内再长也不过三四月?时日一长,天气炎热,那群胡人水土不服,自灰溜溜如丧家之犬,回北地去也。
张叔夜大喜过望,遂命大军休整一晚,而后加快脚步,往徐州赶去。
*
与北方慌乱不同,此时的扬州府却十分安静。
前些日子皇帝车驾到此,城中紧锁,又在四方加派军士守城,城中百姓都看在眼里,因此颇有几分慌乱,不知皇帝为何来到。
官府却没向百姓说金军南下一事,只说皇帝南下巡视扬州,天子出行自该军士守卫,此番戒严乃是应有之义。
再加上随皇帝一同南下的汪相公,与早早在扬州府等待的黄相公都处事不惊,不见任何慌乱之意,修行宫建府邸,还从天宁寺宝刹请来高僧长老,为皇帝以及一班同僚说法。而后几天里又宴饮享乐,是以不光百姓,就连有些扬州府府衙官员都不知战乱将至。
只是百姓依旧有些微词。
他们扬州府离江南只一江之隔,是以江南的时兴物件他们府都能买来,许多人早早看了《江南风尚》前几月刊,对朝堂诸公十分不耻,“……有个赵王爷留下来本是好事,可这皇帝也忒安逸了,不想着北上收复疆土,反而到咱们扬州来巡查,咱们蓝大人有什么好查的?这不没事找事吗?”
“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【
稻米文学首页 】